EV知道  >  行业  >  正文

难以突破的困局 长安新能源为何遇冷?

2021 年 04 月 09 日 19 : 49 原创 编辑:沈丹 来源:EV知道
分享: 微信 微博

[ EV知道 行业 ]如今,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,中坚力量当属我们的本土品牌,这其中,不乏有比亚迪、吉利、奇瑞、长城等传统车企活跃其中。整体产业的斗艳争辉,似乎与长安新能源并无多少关系——甚至在整体与个体对比之下,长安新能源显得颇为落寞,从其销量就可见一斑:根据乘联会数据,2020年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277辆,同比增幅-35.3%,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长安汽车累计销量比重的1.9%。

再看最近的,2021年第一季度,长安新能源整体销量12096辆,和自己比已是有起色,但转看竞争对手同期销量——传统品牌方面,大户比亚迪54751辆,吉利汽车12485辆(以上数据均为新能源产品);造车新势力方面,蔚来汽车交付20060辆,小鹏汽车交付13340辆……前后夹击,长安新能源的销量仍旧不容乐观。

难以突破的困局 长安新能源为何遇冷?

曾几何时,长安新能源还承载着长安汽车重回销量巅峰的的希望。2017年,长安汽车发布 “香格里拉计划”,计划在2020年完成三大新能源专用平台的打造,并于2025年全面停售传统意义的燃油车。耗资1000亿元的“香格里拉计划”,将从2017年开始,主导长安未来5-10年的发展。在当时,全面停售燃油车的宣言显得激进而富有声量,引得整个行业侧目。转眼已到2021年,长安新能源交出的销量答卷令人唏嘘。

抛开企业内部规划、宣传、资金问题不谈,咱们今天只说,长安新能源的产品究竟出了什么问题。

整车电动产品偏少,明星车型不突出

从产品方面来看,目前长安新能源系列的主销车型包含微型车奔奔E-Star、小型SUV E-Pro、紧凑型轿车逸动ET/逸动新能源以及紧凑型SUV CS55纯电版。基本都是比较老旧的车型,或者是依托老车型进行升级而来的所谓新车。

难以突破的困局 长安新能源为何遇冷?

根据官方数据,目前销量最好的奔奔E-Star国民版今年一季度销量达到6056辆,这样的成绩与目前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相比显然还有一定差距,比如风头正劲的五菱宏光MINIEV,仅今年1-2月两个月的销量就已超过5万辆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长安新能源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——拳头产品并不能解销量困局。

“油改电”的镣铐

从长安新能源车型命名上不难看出,“油改电”气息严重。还拿卖的最好的奔奔E-Star来说,虽然改了个名字,但该车在外观内饰、动力系统上仍没褪去燃油版奔奔以及奔奔EV的影子,作为长安新能源纯电动产品线全面升级后的第二款车型,实在算不上走心。再看其它几款,E-Pro是由CS15改造而来,E-Rock则是CS55 PLUS打造而来,都是“油改电”产品,缺乏特色。

难以突破的困局 长安新能源为何遇冷?

诚然,相比造车新势力车企,传统车企肩上的担子明显更重,为了尽快适应双积分政策,更多的车企选择用“油改电”的方式进行电动化。这种方式确实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迎来短期销量爆发,但随着整个行业技术进步、市场消费升级,这种短平快的捷径迅速被挤压,到2019年已出现明显的销量下滑。

再加上另一边造车新势力们已在自主研发、智能化等层面初见成效,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开始逐步意识到“正向研发”的重要性,纷纷搭建自己的新能源车专属平台。反观长安新能源,仍在沿用“油改电”的套路,显然是难以让消费者买账的。

品质掉链子

根据某国内第三方汽车品质评价平台显示,在“近30天自主品牌纯电动车“这一选项下,奔奔E-Star位列投诉榜第二名,用户所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车身附件及电器问题、动力电池故障、充电问题、售后问题等。联想到长安汽车曾经在燃油车上栽的质量跟头,想要重新构建起一个品牌的品质堡垒谈何容易,而在新能源车上,质量保障更是首当其冲,如若不然,重建信任恐怕很难。

智能化与科技配置存在短板

如今,电动化与智能化正在重塑行业格局,以特斯拉与造车新势力为第一梯队的智能汽车已经来到我们身边,自主品牌也选择与互联网企业深度结盟,以“汽车+互联网”的模式寻求突破。

长安汽车当然也没有闭门造车。早在2014年,长安汽车就与华为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双方在车联网平台、车载通信设备、车机、多屏互动、移动终端、芯片、系统应用及商业模式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。2018年,长安与腾讯就智能网联汽车达成合作,共同成立“梧桐车联”合资公司,专注于车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领域打造面向行业的开放平台。

难以突破的困局 长安新能源为何遇冷?

大尺寸双联屏也陆续出现在长安旗下的车型上,即便是不到10万元的奔奔E-Star也没有落下,可惜,在功能和使用流畅度方面都没有亮点,仅能做到“人有我也有“。

在配置方面,我们做个简单的对比,以15-20万元价格区间的紧凑型SUV——CS55纯电版为例,来对比同价位的广汽埃安AION V和小鹏汽车G3

难以突破的困局 长安新能源为何遇冷?

三车部分配置对比

项目/车型

长安CS55纯电版

2020款 超长续航 智尊版

广汽埃安AION V

2021款  进化版 80 智享科技版

小鹏汽车G3

2020款 520 尊享版

补贴后售价(万元)

20.09

20.88

19.68

主/被动安全配置

车道偏离预警系统

车道保持辅助系统

-

道路交通标识识别

-

-

主动刹车/主动安全系统

疲劳驾驶提示

-

辅助驾驶/操控配置

前/后驻车雷达

前-/后●

前○/后●

前●/后●

360度全景影像

倒车车侧预警系统

-

巡航系统

全速自适应巡航

自适应巡航

全速自适应巡航

自动泊车

-

自动驻车

-

陡坡缓降

便利性配置

电动后备厢

-

座椅调节

前后调节

靠背调节
 高低调节

前后调节

靠背调节
 高低调节
 腰部支撑

前后调节

靠背调节
 高低调节
 腰部支撑

主副驾驶座电动调节

主●/副-

主●/副●

主●/副●

前排座椅功能

加热

加热
 通风
 驾驶位座椅记忆

加热
 通风
 驾驶位座椅记忆

第二排座椅调节

-

-

智能化配置

面部识别

-

车联网

OTA升级

尽管广汽埃安AION V和小鹏汽车G3并不能全然代表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,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端倪。我们所对比的这三款顶配车型,补贴后售价均在20万元左右,本就在智能化方面给人印象不佳的长安CS55纯电版,此番也没什么突破,无论从驾驶辅助配置、安全配置,还是便利性配置、智能化配置方面都不突出。

此外,在自动驾驶领域,AION V达到L3级别智能驾驶,小鹏G3也已具备XPILOT 2.5辅助驾驶,长安汽车也有所储备。早在2009年,长安就设立了智能网联汽车项目,探索从ADAS到自动驾驶的技术演进。在这里有几个第一:国内第一个实现高级别自动泊车功能展示、第一个实现自动驾驶核心技术IACC量产测试、第一个实现自动驾驶核心技术APA4.0量产、第一个完成L4级自动驾驶公开展示的中国车企。2018年,长安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一跳就是推出北斗天枢战略,其内容不仅涵盖智能驾驶、智能网联,还进一步拓展至飞机、高铁、地铁等出行领域。应用层面,智能化需要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形成闭环,一直缺乏对核心技术、关键算法的把控是长安汽车的短板,后者也深知这一点,自研成为必要条件,去年长安UNI-T所演示的L3级自动驾驶有一定突破,掌握了部分关键技术,相信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,将有更多车型搭载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,比如像全自动泊车 S-APA等。

在智能化大趋势下,长安新能源也做了努力和改变,说句肉麻的,我们怕的不是细水长流,而是真心错付。

全文总结:从先行者变成追赶者,对长安新能源板块来说,现有产品已经掉队,战略规划又面临踏空危险,留给长安新能源的时间和机会不多,后续能否通过一系列调整、改革来翻身仍是未知数。描绘宏伟蓝图固然重要,但作为消费者,我们更愿意看到优质的产品和对位的市场突破,不然这位叱咤多年的老大哥终将落寞退场,相忘于江湖。

本文内容为EV知道( www.evzhidao.com)编辑或翻译,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。

发表我的评论

共0条评论  |  共0位用户参与
0 / 5000 字
发 布

相关文章

REVIEW

0